136年,时光流转,精神不朽。10月29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诞辰136周年纪念日。诞辰前夕,政行学院师生走进天津市北洋法政学堂李大钊天津求学旧址纪念馆进行了一场特殊的“青春”奔赴,与李大钊先生展开了一场关于理想、信仰与担当的深情对话。

走进一个人:在历史回响中,触摸炽热的灵魂
北洋法政学堂是大钊先生早期思想孕育和形成的重要摇篮,118年前,他便是在这里踏上了寻求真理的漫漫征途。师生们跟随讲解员,步入《铁肩担道义·热血润山河——李大钊与天津》主题陈列展。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献,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青年李大钊在天津求索真理、挥斥方遒的峥嵘岁月。大家不自觉地放慢脚步,目光仿佛要穿透玻璃,去触碰那个为民族命运奔走呼号的炽热灵魂。博士生党员鹿晓东带领大家全面回顾了大钊先生的革命生涯,为这段历史注入了当代的回响。在他的讲述中,李大钊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变得无比清晰。他动情地发出号召:“青年学子,惟当奋其慷慨悲壮之精神,以建设宏伟盛大之事业!”这一刻,先驱的期盼与当代青年的誓言,在展厅内产生了深刻共鸣。

诵读一篇文:百年前的呐喊,在今日学堂再次激荡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当这熟悉而磅礴的文字,在百年法政学堂再次响起,时间仿佛被折叠了。在“津门青春 法政初心”李大钊北洋求学岁月读书会上,三位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家齐声诵读《青春》选段,琅琅书声汇成一片铿锵有力的声浪,在古朴的梁柱间回荡。这是当代青年用最真挚的声音,向百年前的“青春”宣言作出的最有力的回应,是红色基因在血脉中奔腾不息的有力证明。

共话一段魂:在思想航道上,追寻信仰的灯塔
思想的碰撞,才能擦出最亮的火花。十名学生党员化身“思想引航员”,依次领读了《登楼杂感》、《言治》月刊《大哀篇》、《〈支那分割之运命〉驳议》、《隐忧篇》与《大亚细亚主义》五个李大钊先生早期撰写的篇目,清晰地勾勒出了他从“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到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真理,并将个人理想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结合的信仰轨迹。分享者们不仅深情诵读,更结合当下畅谈个人理解;台下师生或专注聆听,或奋笔记录。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在此刻发生,李大钊先生深邃的思想,如同不灭的灯塔,穿越百年迷雾,为新时代的青年注入了磅礴的精神动力。

接续一使命:以今日之声,回应先生昨日之盼
师生党员心潮澎湃,纷纷表达传承之志、践行之诺,展现了以“青春之我”接续奋斗的信念与决心。博士党支部马晋龙同学感慨道:“我深知今日之‘道义’是对国情的深刻洞察,‘文章’是经世致用的学术坚守。李大钊先生的信仰与担当,当是我辈治学路上永不褪色的坐标。”当指尖拂过斑驳的墙垣时,中共党史研究生党支部的焦俊雯动容地说:“历史从不是纸页间的铅字。我们要用脚步丈量先驱的道路,让先生求索的光,在我们这代人的讲述里继续明亮。”社会学研究生党支部的周子霆坚定表示:“‘青春之我’的呐喊穿越百年,依旧振聋发聩。我们将笃行不怠,让青春在为国为民中绽放!”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晓博也殷切寄语青年党员,要以李大钊精神为指引,勤学创新,锤炼品德,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融入个人追求。
立足当下赓续血脉,更展望未来务实合作。学院还与河北区铁东路街道就党建共建深入交流,未来将在“青年志愿者赋能社区红色资源利用与开发”项目上深化合作,共同让大钊先生的精神遗产在服务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百年回响,青春依旧。这次沉浸式的青春对话,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力量的凝聚。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之志,永励后人。每一位政行学子都将铭记李大钊先生的青春誓言,并将这份初心与使命,融入的学习与实践之中,心怀家国,肩担道义,以青春之笔,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