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由天津师范大学主办的“中西方国家建构历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及天津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国家建构的核心命题——国家与社会关系,通过古今变迁与中西比较的双重视角,汇聚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等多学科智慧,共同探索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路径。

天津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佟德志教授在开幕致辞中高度评价了会议议题的重要基础性意义。他指出,国家与社会关系是中西政治学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文明互鉴的重要命题。本次会议集中各领域智慧探讨真问题、新见解,必将有力推动政治学的进步。开幕式由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宋林霖教授主持。
会议发起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姚洋教授阐述了会议缘起,感谢天津师范大学承办此次学术会议。他强调经济学界同样重视国家治理,并指出人性与社会基本问题的共通性为中西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行性,呼吁打通古今中西视野,提供新认识。
姚洋教授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吴倩教授联合作题为《“政治大分流”——近世中西方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主旨报告。报告提出“政治大分流”概念,以中英为案例,剖析了中西方国家建构逻辑的共通性与国家社会关系发展的显著差异。吴倩教授则聚焦中国近世乡村治理,对“简约治理”理论进行再思,深入分析了基层社会结构、士绅角色及古今国家社会关系的异同。
北京大学李伯重教授强调界定“东西方”等宏大概念的重要性,主张进行可比较的时空单位研究。他深入探讨了“皇权是否等于国家权力”的问题,指出地方社会普遍存在自治空间,并以详实史料对比了16-18世纪中国江南与英格兰的国家权力渗透及基层社会整合的异同,揭示了中国内部的巨大地域差异性。
清华大学任剑涛教授肯定了“政治大分流”概念的拓展意义。他辨析了结构性分析与类型学分析,提出通过区分“韦伯问题”及其延伸来化解二者张力,并强调“大分流”作为分析框架的方法论价值,焦点在于“古今之变”。
复旦大学张海英教授通过对明清江南市镇管理的微观考察,特别是佐贰官(县丞、主簿、同知、通判)驻镇制度的研究,论证了国家权力向县以下基层社会的实质性延伸,为“皇权不下县”的学术争论提供了新证。
西北政法大学张师伟教授对中国传统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了多重审视,指出现有概念受西学影响存在含混性,并解析了传统时代关系的不同层面。
南开大学季乃礼教授从大众文化视角切入,分析了中国国家分合问题与西方的不同路径,指出基于大众文化的解释在现有研究中的缺失,并探讨了大众文化与思想史、国家治理逻辑的关联。
南京大学李里峰教授聚焦中国革命进程,分析了中国革命进程中的组织再造与乡村治理,对于土地改革工作队如何深度介入乡村底层,彻底重构了国家与社会关系,并梳理了国家权力向县级以下深入的历史脉络的问题。
南开大学颜德如教授深入解读了《礼记·乡饮酒义》所蕴含的地方治理智慧,剖析其组织者地位、仪式意蕴及其对地方治理的价值。
山东大学陈佩辉副研究员以王安石变法(青苗法、保甲法等)为案例,探讨了变法引发的央地之争及其重塑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尝试,并援引张载、程颐观点进行反思。
会议特别设置了充分的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东西方”概念界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范式、中国历史上“皇权是否下县”的争议、不同地域治理模式的多样性、“简约治理”的适用性以及革命进程中组织再造对国家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影响等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与激辩,将会议学术交流推向高潮。

闭幕式上北京大学姚洋教授总结了会议丰硕成果与个人感悟。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宋林霖教授代表主办方,向所有贡献智慧的与会嘉宾及会务团队致以诚挚谢意,并简要介绍了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的学科发展成就,以及国家治理研究院作为全国百强智库和天津市首批高端智库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本次研讨会成功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对话平台,深化了学界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这一基础理论问题的多维度、跨学科理解,有力促进了中西学术思想的交流互鉴,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贡献了重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