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北大学数字纪检监察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数据学院)特聘教授孟晓伟应邀赴天津师范大学,以“数字纪检监察工作与学科建设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为题,为政治与行政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内容翔实、前瞻性强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褚尔康教授主持,学院百余位硕博研究生聆听讲座。

孟晓伟教授从数字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切入,指出数字经济不仅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关键支撑,也为纪检监察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强调,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深度融入纪检监察体系。面对当前隐形与显性腐败交织的复杂挑战,孟教授提出,构建数字监察体系、深化理论研究、推动学科交叉、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是破解发展瓶颈、实现长效治理的核心路径。
讲座中,孟教授系统梳理了全国数字纪检监察工作的发展历程:从初期信息化建设的零星探索,到初步构建框架体系;再到山西、北京、浙江等地的试点推进与央地协查系统的建立;直至二十大后,国家明确提出以“1+5+1”架构为核心的数字纪检监察体系,标志着数字化转型进入系统化、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从技术演进视角,他进一步分析指出,纪检监察信息化已从早期的业务系统建设,逐步迈向数据驱动、价值深挖的新时期,成为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孟教授结合山西省“智慧监督”工程的实践案例,生动阐释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民生监督领域的应用成效。他特别介绍了2023年启动的以大数据为核心、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智慧监督体系,在医保等重点领域实现了监督信息化与审查调查智慧化,成为全国智慧监督的示范性实践。在理论建构方面,孟教授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六层监督模型”,包括规则对比、数理规律、智能预警、深度洞察、多维分析及人工智能模型,系统阐述了大模型、多模态等前沿技术如何赋能监督实践,构建起智慧监督的理论框架。针对大数据办案的实际应用,孟教授详细解析了从数据获取到智慧形成的四个关键环节,并分享了信息需求梳理、互联网信息获取、手机数据分析以及大数据综合分析等实战技巧,强调了关键词提炼与逻辑符号运用在提升办案效能中的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孟晓伟教授指出,应加强日常监督与动态风险预警,推动纪检监察模式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转型。在学科建设方面,他提出应从理论、教学与人才培养三方面系统推进:理论层面需探索跨学科研究范式,融合廉政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教学层面应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层面则需完善校内培养、校地协同与系统培训三位一体机制,为数字监督领域储备高层次专业人才。
讲座最后,褚尔康教授作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本次讲座内容扎实、案例鲜活,紧密贴合纪检监察一线实践,展现了数字时代监督工作的前沿动态与深层思考。他鼓励同学们以此次讲座为契机,积极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从纪检监察视角开拓科研新思路,提升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本次讲座不仅为在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给养,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与实践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有效促进了数字纪检监察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